星海娱乐-提款不到账不需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和批判力。只要给他们汽车摩托、美丽的明星、刺激的音乐、流行的服饰,以及对 同伴的竞争意识就行了。剥夺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们服从指导者命令的服从心才是上策。让他们对批判国家、社会和指导者抱持着一种动物般原始的憎恶。让他们深信那是少数派和异端者的罪恶。让他们都有同样的想法。让他们认为想法和大家不同的人就是国家的敌人。——阿道夫•希特勒
想学人家在开头先故弄玄虚或者往自己脸上贴点金,好让内容更容易让人信服。比如:这篇文章会侵犯很多人的利益,得罪不少人,被删之前点赞收藏(手动狗头);屎上最深度的好文......;钢化膜发sao级玩家,试用测评过N款,对各家产品了如指掌,并不忘带一张大数量的各种钢化膜品牌包装的图片......却发现没啥拿得出手的。大概这就是自卑、平庸又不屑于自欺欺人的人的悲哀吧......
现实和真实的样子是:区区几千个人关注的人,没有资格自视过高——别说发点无关痛痒的观点会被人举报,跑大街上脱光了衣服叫破喉咙都未必有几个人看一眼回应一下。俗人一个,网店开到第五个年头(时刻游荡在倒闭的边缘),才卖过一万多张(还不够那些所谓的大牌的一个月销量的零头),善意的恶意的都算上,累计挨过几十个中差评(99%+的好评率似乎勉强也过得去)。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但在华强北呆过几年,认识几个朋友,勉强够得着行业供应链的上游资源;对工厂,行业和产品工艺有点了解,知道用户的需求。另外读过几页书,染上了过度理想化、较真、拧巴、偏执、假正经、装清高之类的破毛病,好在独立思考的能力尚存,良知未泯,底线尚在,至少可以做到坦诚,也无公害。何况抛开商家抓住人性的弱点,为营销而制造的假象,钢化膜本来就很简单。
如果我像大多数自媒体博主一样,以赚佣金为首要目的,盲目地跟着工厂和品牌方设定的节奏,甩几个外行人看起来不明觉厉的专业名词糊弄人,挂几个销量排名靠前,佣金高的商品链接,写几段溢美之词,营造几个吸引人购买的场景,加几句煽风点火的销售话术,摆出个专业且不食人间烟火的架势,那吃相未免太难看,也有违良知。所以——商家和一些自媒体博主因为利益牵绊不说、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东西,我来说。废话讲完,自信以下内容对人会有一点价值。
拿个人来说,我卖过几年手机,“钢化膜防摔”的世纪谎言根本骗不了我。而且天天和一堆手机打交道的人看到手机都想吐,又见多了新旧换代,也知道手机本身并不娇贵,本质上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爱惜是爱惜不到哪里去的。
摔碎了屏幕也会心疼几秒钟,但当时年少无知的我,价值观扭曲,装X成瘾,想法可怕:在随手一抓都是拿着最新款的手机的华强北老板的圈子里,我拿着伊拉克战损级外观的手机,显得我更出众。无形之中告诉别人——劳资不在乎区区一个手机(如果装X有罪,我应该被判死刑立即执行)。换而言之,反而对屏幕碎裂有种变态的期盼。
直到后来,开始玩王者荣耀,碎的稀巴烂的屏幕,时不时掉出两颗玻璃渣子,害怕划伤手,才怀着无比惋惜的心情换下了伤痕累累的屏幕,为了游戏操作手感更顺滑,还贴上了钢化膜且乐此不疲。而身在华强北这个手机配件的集散地,很多所谓的大品牌的老巢都在同一栋楼,甚至供应商都不难接触,他们的精准利润,完整的销售思路,店铺美工、客服、文案、运营肚子里的坏屁,一清二楚不敢说,作为同行,知道个七七八八不难。所以我宁愿好奇华强北街上看到一个美女,是谁家的客户,哪个档口的小妹或者老板娘,也懒得看那些道貌岸然的品牌的产品多一眼。咳咳,言归正传:
钢化膜是非生活必需的商品,消费者不止有选择不同品类的权利,而且还有选择用不用的权利。手机也是私人物品,损坏与否都无关他人。本来贴不贴都无可厚非。利弊大致如下:
但是诸如用简单的“智商税”三个字,否定一个既存在、发展十余年的行业,向一群爱护自己手机的人引战;抑或摆出一堆诸如修屏幕贵,手机屏会有划痕,涂层会磨损,冷嘲热讽不贴膜的人贫穷无知.......类似种种过激的争论其实都大可不必。——“砸人饭碗如杀人父母”靠卖钢化膜吃饭的人,肯定不能容忍自己的利益受侵犯,会变着法反驳。消费者自己掏钱,即便钢化膜毫无用处只是贴个安心,也是它的价值,且并不影响他人,因此无端受嘲讽的人也必然嘴炮还击。何况钢化膜确实有它实实在在的功能和存在的价值。
倘若单凭我个人好恶和主观臆断,随意抹煞一群人支持和奋斗的成果显然只能体现出我的狭隘无知,而且他们的存在确实有不可置否的积极意义。
例如钢化膜行业第一没有法律法规强制的硬性公认且明确的标准,其次门槛低,产品简单,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等各种特点,必然导致这个行业鱼龙混杂。而普通消费者很少会专门花时间精力去研究一个毫不重要的产品,而且没有一定量的对比尝试,实践,研究了也未必客观切合实际。在一无所知的前提下,品牌溢价虽然很扯,但是更安全,至少不会出错。相对冷门产品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会让人更安心。而且比起钢化膜行业刚兴起的时候的暴利,行业现在的相对公道的定价,这些“屠龙少年”功不可没。几个品牌,长期占据电商品台靠前的排名以及90%以上的销量,社会和消费者也没亏待他们,何况搏杀恶龙的少年,往往都会变成恶龙,这里没必要唱赞歌——再者,他们又没给我钱。
但基于行业经验认知也好,偏见也罢,个人对各大销量高的品牌很难有好感,盲目追捧就更不必说——就像我们在大街上看到外貌令众人惊艳的帅哥美女,天天扒光了躺在你身边,见多了TA打嗝放屁抠鼻屎的普通的一面,吵架甚至家暴时候的狰狞,洞悉TA一些不可为外人道的秘密和做过的肮脏事......初见时的欢喜、冲动、神秘......便荡然无存。
你们看到的是鹤立鸡群的销量——我知道展现靠前的会有更多人购买,而且刷dan在这个行业见怪不怪。
你们看到的是赏心悦目完美符合需求的视频图文介绍——我知道它是为了提升视觉效果促进成交的夸张,甚至虚假宣传。
你们看到的是好评如潮——我知道快递里的好评返现卡,有时候真的可以得到很多本不爱评价商品的顾客的美言。而且这个弄虚作假并不难。淘宝差评有几天延迟显示,商家也能联系买家修改或删除(展示时间也只有六个月)。
你们看到的是天猫店更正规更靠谱——我知道天猫店没有消费者评价没有差评选项,负面评价可以被假好评顶下去。
你们以为的大牌是专业的值得信赖的——我知道他们的客服装正经和踢皮球的功夫比解答专业产品问题的能力要强。
你们以为大牌都有自己的产品配方、专利、工程师、智能化的工厂......——我知道他们大多只是市场上找几个工厂或批发供应商,定制一批包装。有些采购吃起回扣来巴不得连渣和骨头都吞下去。
你们以为同价位大牌质量更好——我知道工人,营销广告费,租金......最终都得算到消费者头上。
所谓品牌,不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尽量引导消费者去关注自己人为制造的更有利于自己的表象,而非与消费者实际需求更相关的产品本身,从而更容易赚钱,赚更多钱吗?——所以个人认为,品牌商品未必完全是大多数人一厢情愿地认为的质量的象征,也不一定是一分钱一分货的典范,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大多数不懂专业知识,没有更优质的渠道,认为不值得,或者根本懒得浪费时间精力去研究对比的消费者的保守的从众的选择——而非迷信的对象和所有人拿来参考的标杆。
买东西之前上网先做功课成了很多人的购物习惯。理想的样子应该是:有需求,上网搜索相关产品,看到网络大神的客观中立的分析、讲解、评价,然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预算等做出选择,买到符合甚至超出预期的产品。
而现在是自媒体盛行的时代,阿猫阿狗都能做自媒体博主——早就过了那个各行各业各大平台论坛都有独立不羁的大神频出指点迷津的时候了。早年就有能力有本事,现实生活本来就很优渥的大神,有足够资本骄傲清高,大可不必为仨瓜俩枣低头,不在乎有没有人点赞收藏关注,不用迎合平台的规则,也不屑与在镜头前哗众取宠卖弄耍宝的网络乞丐为伍。
——或许你们会发现,原来不懂产品是个问题,而现在可能还多一个问题:“专业人士”多到人们不知道该信哪个,多看几个却发现都是大同小异的观点,甚至有几个还TM念的同样的稿子。他们的迷惑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专业性。
汽车手机数码等稍微复杂的产品不说,钢化膜这种相对低价的低端制造业产品,都有一堆搅屎棍和寄生虫。
低级的:学着网络知名带货主播的语气,套用几个时下的网络热词,拍几个图挂几个照片:超级好用的XXX,超nice 的XXX,真的太棒了......呕~
好一点的:知道上网学点皮毛,拽出几个专业名词,买点道具和样品,假装自己在测评,可能还会走马观花似的看一下市场,聊几个批发商。实际上还是不知不觉的跳进了工厂和商家挖的坑,不明所以的观众看起来很专业~实际未必有多少独立思考后鞭辟入里的思想(不用看他们的博学广识侃侃而谈,镜头前各个穿着体面人模狗样,现实生活中谁为下个月房贷车贷房租甚至明天的温饱发愁谁知道)。
再往上:有点名气和关注,也有一定的资源,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可能合作前还会从法律层面出发去查询、核实商家以及产品的各种资质之类的东西。让他们开口说几句好话就需要他们的品牌爸爸用钱砸开他们的嘴巴了,穷酸商家买不通他们,少得可怜的佣金也入不了他们法眼。人家的精力更多在怎么积累更多粉丝,从而增加自己和商家的谈判筹码。
我尊重所有人的职业以及劳动成果,但鹦鹉学舌有嘴巴的人基本都会;对于经历过大学毕业论文查重改重的人大概知道,洗稿其实也简单;合法合规的商业行为谁都没资格诋毁。只是,作为消费者潜意识里的喉舌,发布一些容易让人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意见(尤其还关系到多方利益)的时候,是否应该在权衡的事项里适当增加一些客观、公正、专业、责任、良知,而不只是简单地去选择做一个收钱赚佣金的人肉喇叭?总不能到头来是:“我又没把刀架在读者观众们的脖子上逼他们听信我”吧?
真实的手机膜:是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和市场需求,做出取舍,合理调整相应的工艺、标准、原材料,被设计制造的一类商品。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最好、最强、全能,完美符合所有消费者的所有期望的单一产品。——负责设计、制造的工厂也不应该迎合部分消费者的一些毫无意义的需求,商家也没必要患得患失为了挽留本不属于自己的顾客只夸优点,而不说与之对应的短板。(例如:便宜的实惠但功能不够全面,超薄的灵敏度高但需要牺牲一大部分强度,防窥的更好保护隐私的同时会导致显示亮度打折扣,塑料的膜能更大程度的贴合曲面屏手机,但不耐刮,容易翘边翻起......)
钢化膜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手机配件,算得上是消耗品,过百的定价我觉得即使再大的品牌也需要谨慎。消费者是不一定懂产品,但消费者大多不傻。(如之前某B开头的品牌曾经卖过一款售价五百多的钢化膜,后来可能他们自己都觉得有点像在明抢,于是降价,再后来可能因为销量已经低到有点对不起观众,甚至影响品牌形象了,现在已经消失在店铺了。)
1. 拿iPhone举例,apple care+的售价为648,不严谨地说,两年内,手机屏幕即使摔得稀巴烂,再交188就可以换新,且两年有四次这样的机会。对比之下,请问百元级的钢化膜的价值以及对应的服务等价值有多少?何况一些老款的手机会贬值掉价。
2. 我知道有人会拿官网售价328的贝尔金说事。有多少人去买先不说,苹果官网一部分产品的定价是简单地按照当地售价X美元汇率折算的。按照粗略的人均收入水平计算,M国人花50美元左右买一张钢化膜,大致可以相当于我们国人花50RMB买一张钢化膜。
3. 从源头工厂的角度出发,从业5年,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出厂价超过20的钢化膜,算上仓储,包装,人工,运费,工具包,满打满算硬性成本超过30的怕都屈指可数。售价过百元可以说是相当过分了。有些善解人意的可能会说,他们还有运营推广等成本。那就反问一句:就钢化膜而言,没用的成本如果需要这么多,那这个商品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4. 我花上万买个溢价严重的奢侈品包,除了装东西,多少还能装个X,玩两年腻了还能转手卖出。但你要跟普通人说我花几百块贴了个手机膜,那画面......我是不敢想。
知名品牌的玻璃有时候确实有更好的光学和物理性能,但这更多的是工厂该考虑的问题,其实消费者没必要迷信或者过度追求。因为这既没多大意义,又无法掌控,且无从验证。
如康宁玻璃,它的作用更多的是被很多商家拿来当虎皮。——iPhone的宣传让康宁为人所知,既然大家都有“康宁玻璃好”的概念,商家便将计就计,号称自己的钢化膜用的就是康宁的玻璃。但他们从来没有说明,康宁只是一个做玻璃的公司,不生产钢化膜。而玻璃只是钢化膜的基础材料,之一(敢问你们何时曾看见保时捷引以为傲地对外宣称自己用的大众奥迪的零部件?更多的是大众奥迪的销售跟你说某款车型与保时捷同平台打造吧)。
或许作为苹果的屏幕原材料合作供应商之一,康宁足够优秀。但要做钢化膜工厂的基材供应商的话,综合考虑:价格、采购渠道及难易程度、产品性能、供应量的稳定性,交货时效,税......等等各种必要因素,康宁并不具有多少优势,甚至说完全没有优势。即便工厂用的康宁的玻璃,其折算后的成本相对钢化膜成品售价来说,也不止一提。因为玻璃不值钱——至少被拿来做钢化膜的玻璃不值钱。
玻璃制品易碎,是很简单的生活的常识,但在钢化膜上,似乎很多人不太愿意接受。他们觉得重金购买的钢化膜,不应该易碎。——毕竟从网络上很多商家宣传的内容上看,它应该很结实。其实不管接受与否,0.3左右的厚度的玻璃,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和加工工艺,它都强不到哪里去。脑子里弹出“防弹玻璃”四个字的人,建议再看一下实际的照片,留意一下防弹玻璃的厚度。
要知道,钢化玻璃膜取代塑料膜成为市场主流,主要是因为玻璃远优异于塑料膜的耐刮性,而将本易碎的玻璃进行钢化,则大大提升了其强度,弥补了易碎的缺陷,从而使之适应大多数用户的正常使用。而区区0.3mm左右厚度的钢化玻璃,不可能“金刚不坏”。
至于“贴钢化膜可以防碎屏”这个明显的谎言,这甚至不用多专业的知识支撑,也不需要什么科学的测试,简单的逻辑就能击碎它:如果在一块玻璃上贴上另外一块玻璃做的保护膜就能使之摔不碎,那为何不在手机出产前就给消费者贴好,然后大肆宣传自己产品质量过硬?
苹果从iPhone4开始就在吹嘘自己的大猩猩玻璃屏幕强度,尽管手机外屏幕玻璃厚度到了0.8mm左右,实际上全国各地修碎屏的人,生意还不是好得不得了。
如果怕碎屏,套一个厚实的手机壳,在关键时刻起到的作用反而远远大于贴膜。脱离厚度谈强度就是扯淡.
如果从使用寿命的和保护性的角度出发,钢化膜无疑应该做的尽可能厚实。同等条件下,玻璃越厚,强度越高,意味着更耐碰撞挤压。但现实是太厚会影响到手机的触摸灵敏度。(部分iPhone XS max用户或许会有切身体会,因为该型号的一小部分批次的手机,贴上厚的膜有时候会触摸失灵,换了薄的或者撕掉钢化膜又可以正常使用。)
市面上的钢化膜玻璃厚度大多在0.1mm——0.4mm之间。0.3mm左右的应该占大多数。个人认为,如果抛开市场,成本,工艺繁琐程度之类的其它因素,0.15-0.2mm的玻璃是最合理的厚度。
0.1的玻璃虽然几乎无损屏幕的触摸灵敏度,但牺牲了太多的强度。即使钢化工艺到位后再做两次二强(二强即二次强化,具体是啥可网上查资料)足够让其正常使用,但对于经常磕磕碰碰的人来说,还是比较易碎。而且0.1mm的玻璃因为极易在运输途中碎裂,没有玻璃厂家生产这个规格,需要用相对厚的规格的玻璃加工减薄至对应厚度。这个过程费时费力,对玻璃基材的品质要求较高,而且报废率也很高。因此,偏高的价格和较弱的强度,现实中它也只能是冷门之选,销量平平。
而0.15的玻璃在做两次二强后,无论边缘还是中间,其强度都足够应付大多数使用场景。只厚了一点,但强很多。
0.2的玻璃稍厚,几乎不用做二次强化,其强度基本就够用(毫无疑问做了更好,但现实中可能没几个工厂会闲的给0.2mm的玻璃做二强),加工相对便捷,成本也更低,且边缘可以打磨出更有圆润度的弧边。
0.26、0.3以及更厚的玻璃就能明显感觉到厚实。也很少有工厂会做二次强化,甚至钢化时间都会打折扣。实际上除冷雕膜外,厚膜即便足时钢化和做了二强也是性能过剩,没太大实际意义。
边角易碎是钢化膜无法改变的固有属性(用碎的膜多的朋友应该不难发现,碎裂的钢化膜大多数都是从一个边缘贯穿到另一个边缘,边缘只崩一小块的情况相对较少,而手机作为生活中无法忽视的工具,它被硬物正面冲击的情况一般不多)。
对普通高清钢化膜来说,如果可能的话,应当尽量少影响屏幕的显示效果。于是有些商家吹嘘自己透光率100%,尊重科学一点的下降到98%97%95%,实际上人的肉眼不像测试仪,并没有那么敏感。何况钢化膜的玻璃底下还有一层胶,一片玻璃加一层胶,透光率能到92%93%都算优秀了。事实上达到了一定价位的产品,透光率基本可以控制在比较好的水平。这也并不值得吹嘘。
——为啥很贵的膜,仔细看屏幕上还是会有一层雾蒙蒙的小点?那可能是屏幕本身显示质量的问题,而非钢化膜。(不信的可以自己看下显示白色的手机屏,不难发现它也是雾蒙蒙的感觉。只不过不可以去找平时使用过程中不会注意而已。)至于低劣的产品,那就不奇怪了。
首先,很多人有使用手机壳的习惯,膜太大,手机壳又比较厚实的话可能会顶到手机壳,导致翘起无法贴合。
其次,贴膜不一定可以完全贴正,覆盖率越高就意味着贴膜容错率越低。(我知道有贴膜神器,也知道市面上不存在100%覆盖的膜。)
另,拿老款的iPhone举例,手机屏幕边缘是圆润有弧度的,而钢化膜常态下是平的。于是全包的膜,屏幕的边缘无法贴合。虽然有黑色或白色的边框一叶障目,但会积灰。冷雕的膜或许可以尽可能把缝隙变小但无法杜绝,且冷雕的膜因为太厚以及工艺原因会伴随新的问题,比如影响触摸,更易碎边等。早期的6 6S 7 8系列就因为弧度开到了接近显示区域的边缘,为了美观,挡住没法贴合部分的白边,钢化膜的边框会做的比较宽,从而挡住一部分显示区域。(一部分批次的8和后来的SE2直接用所谓的2.75D屏幕,导致非全包的膜都会有白边,后来大多数工厂的解决方案是增加胶的厚度从而适应。)
虽然个人认为全包的膜,更多的是钢化膜行业内卷的产物,甚至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存在。尤其是较新款的iPhone都用直边设计,那一圈黑色或者白色的,或粗或细的边框更显多余。也误导了很多消费者(很多人至今潜意识里的判断还是有边框的比全透明的更好),但不得不承认,早期的“全包”膜,因为更高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做工质量确实更胜于普通的“白片”,也不得不承认,二强技术能更广泛地应用,也使超薄的钢化膜得以问世,它发挥了很大作用。
比如贴膜的时候没做好除尘;手指碰到钢化膜与手机贴合的一面;或者没贴好需要撕下来重新贴,用指甲抠出来的时候指甲碰到了胶。这样会破坏本就脆弱的胶的平整性,导致其贴合效果受影响。直观的现象就是产生气泡,白边,翘边。(不是被灰尘等杂志顶起的气泡,网边缘推挤出去一般就可以解决,但如果有灰尘沙粒,相对恰当的处理方式是用除尘贴粘下来,而不是用指甲或者其它硬物抠、挑。)
胶的质量、厚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钢化膜的透光度和显示效果(比如一些贴上后屏幕像蒙了一层雾的膜,可能玻璃的影响微乎其微,胶才是始作俑者),部分胶的种类决定钢化膜的功能。
比如防窥膜,就是利用胶的光学性能来实现防窥的效果。市面上的一堆花里胡哨的蓝光绿光紫光等膜也只是换成了不同颜色的胶。
胶的性能:很多商家通过一段贴膜时钢化膜自动、快速、完整吸附到屏幕上的视频,以让消费者看起来觉得钢化膜好。其背后原理是胶的粘合性,气泡消散性(排气性),应力缓和性、被着面的段差吸收性(和胶的厚度有一定关系,钢化膜可以掩盖住屏幕上的细小划痕也是因为这个特性)。
题外话——实际上好的贴膜体验,除了好膜好胶,还需要相对正确的手法。建议擦干净屏幕确保无灰尘,尽可能少的除尘贴、酒精包使用后的残留,也应该引导膜从一侧往另一侧贴合(直接盖上去可能导致无序的排气从而中间有一块气泡——虽然也能推挤出去,但没必要节外生枝)。部分人贴膜粘了一大堆灰尘,胶不会主动吸附灰尘,更多时候是撕下离型膜的时候动作幅度过大扬起环境中本就存在的灰尘或者离型膜上因静电被吸附的灰尘脱落漂浮,解决这个问题有个简单的方法:关掉门窗电扇,贴膜前桌面上垫一块拧过水的湿布,贴膜前先用湿布擦一下钢化膜(擦去或者暂时固定灰尘)。
使用后期与用户有关的还有洁净度(透光率)、耐氧化变色性能,胶的各种稳定性等。个别难免会脱胶(导致气泡或白边),使用手机过程中手机发热、按压等操作,会让钢化膜粘的更牢固,稳定性不好可能撕下来就费劲。
涂层的基本性能:拒水性,拒油性,动摩擦系数(顺滑度),耐久性*。使用表现就是抗指纹,抗污易洁,手感顺滑,疏水疏油......
市面上的钢化膜普遍使用(等离子)喷涂工艺,电镀工艺被商家宣传的最多(毕竟各大网络平台,9.9包邮的也号称用的是电镀工艺),但现实中电镀工艺普及率却很低。
1. 大部分工厂没有相应的设备。电镀设备本身高昂的售价,加上钢化膜的利润低,可能很多老板怕干死干活到头来还赚不回设备钱。
2. 即便买得起,相关资质又是一座难逾越的大山(谁都知道电镀工艺更好,但涉及到环保,懂得都懂......)。
3. 低端制造业普遍竞争激烈,价格战尤甚。消费者看价格,批发商也看价格,原材料几毛钱的成本差异,有时候决定一款产品的生死。如果外包电镀,则要增加一些列成本(运输,加工费,损耗......)。
4. 涂层的差异短时间内并不直观且真正懂货的人不多,不止消费者,还有批发商和零售商(不要以为他们有多专业)。单论涂层效果,如抗污能力和顺滑度,同等条件下,双等离子喷涂的和电镀的差不多,但实际上电镀工艺的耐久性要好很多。——相对于叫好不叫座,做一大堆库存压在仓库待价而沽,还不如妥协一下把产品做到过得去,同时有点价格优势来的实在。——何况大多数人不懂。
普通消费者应该注意不要被“滴水成珠”之类的现象蒙蔽,类似的还有拿记号笔在钢化膜上涂抹,与之在纸上涂抹的痕迹对比,然后拿布或纸巾轻松拭去。——他只能证明涂层的存在,但无法证明涂层的好坏。同样也不必用肉眼测量“水滴角”。
工厂比较常见地相对完整且科学的涂层质检的方式是:先在钢化膜不同位置滴定量的蒸馏水,接触面测试仪测量初始水滴角并记录(一般≥115°为合格) ,然后在原位置用耐摩擦测试仪,选用摩擦介质(如0000#钢丝绒,橡皮擦),设定摩擦面积,负载,摩擦行程,摩擦速度,摩擦次数,进行耐磨测试。完成后,重复在同一位置进行水滴角测试,观察并记录水滴角,统计其变化(一般会重复测试多个不同摩擦次数)。
更专业严谨的还应该有紫外线耐久性、耐化学药品性能测试(如化妆品,酸、碱性的人工汗,海水......)等。
很多商家动不动在详情页写上水滴角大于150°,耐磨XXX次......而不谈负载,摩擦介质等各种影响因素,也不说测试后的水滴角变化,这就是典型的扯淡行为。
鉴于大多数用户没有测试条件,商家说的话没啥可信度,行业又是这个吊样,如果对涂层有比较高的要求(比如爱玩竞技类的需要一定操作的手机游戏的朋友),个人认为,更简单省钱找到符合要求的产品的方式是:买一个单价较高的大牌产品使用,感受一下,然后以它为参照去做简单的纵向的尝试和对比。(不要像那群做横向测评的网络博主一样,花一大堆钱,买到的大多是毫不出彩的中低端产品,走形式一般的测试,得出一些不痛不痒毫无参考价值的结论。信他们还不如在网上找找没有利益驱动的用户自发的使用后的分享)。
顺滑度大致感受一下即可,因为手汗多,或者一时没注意洗手,贴膜前手指沾了酒精包,其挥发后的残留等因素都会影响主观判断,长时间的体验更符合实际,所以重点感受一下耐久度(耐久度好说明工艺好,以钢化膜行业的尿性,工艺好的基本用的原材料不会差,还包括玻璃原材料,加工工艺等)。
一张膜用了一两个月,耐脏性和抗指纹会明显能力下降,但如果指纹和灰尘用干布或纸巾还是很容易擦掉(蹭两三下),整体手感还是让人觉得顺滑,那品质基本差不了。如果半个来月后各种性能明显大打折扣,手指干净干燥但手感觉还是滑动困难,生涩,那不妨换一家试试。
变相宣传玻璃基材的钢化膜,各位大可以当商家在放屁,即便商家取名叫“陨石膜”“金刚石膜”,它还是玻璃做的。掩耳盗铃罢了——就像即使哪天我的名字成了王日天,王富帅,但你们知道,现实生活中还是SB穷DS一个。
防窥膜可能有的人很喜欢用,但在我看来是一种反人类设计,即便很多商家在产品介绍时虚构出了电梯之狼,地铁痴汉,办公室偷窥狂魔等一堆场景,也不影响我的看法。因为: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多见不得人的秘密,没那么多被偷窥的尴尬瞬间,也没有那么多人在公共场所看不可描述的内容。其次,黑色的胶大大降低了手机屏幕亮度,影响了显示效果。而且它在一定角度防着别人的同时,也防住了自己(比如有时候解放双手,把手机倾斜横放在桌子上看视频,看到的是可能是一片漆黑)——如果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确实需要,但建议选择之前谨慎考虑,不要忽略它的弊端。
可能它们唯一实用的大概就是贴上后在强光下看屏幕会舒服点,而换来的是正常使用时显示效果变差,就像给手机屏幕加了一层滤镜。初见时或许觉得贴上了手机屏幕泛着蓝、绿、紫光颜值挺高,实际使用看多了可能会让眼睛不舒服(贴上用久了接下来可能会有一种重见光明的感觉)。所谓的抗蓝光护眼似乎没有专业的人来证实,更多的是商家自说自话——像保健品似的围绕着健康危言耸听做营销(可能是有些商家看到卖眼镜的那些人那么暴利红了眼所以效仿起来)。即便有过滤蓝光的效果,即便蓝光真的有害,但手机屏幕散发蓝光的量能有多大危害呢?如果危害大,手机还能被合法销售?
设计的初衷应该是考虑到钢化膜的边角是最容易碎裂的地方,于是加了一圈橡胶圈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还有些人放置手机喜欢屏幕朝下扣在桌面上,这时候如果桌面有沙子,可能会导致钢化膜受损,而“气囊”可以垫高屏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这个情况发生。该说不说,确实适合三天两头弄碎钢化膜的人。
缺点是它可能影响“返回”的操作手感——手指在屏幕左侧往中间滑总觉得碍事。时间用久了的人可能遇见过橡胶圈脱落的情况。目前好像没有见过把气囊膜的涂层做的很好的。
商家宣传的也花里胡哨,实质上就是塑料膜,不耐刮,用久了满是划痕,手感不好,也不耐脏,更易剥落,抗冲击性能倒是可以忽略,因为屏幕自身的强度挺高了。
曲面屏手机想防刮没办法贴个软膜倒值得考虑,直边的手机还是建议选择钢化玻璃膜,。
很多手机的摄像头,比如iPhone,区别于屏幕,采用的就是蓝宝石材质,这种材质的优点是莫氏硬度高,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可以与之摩擦使之产生划痕的物体,如果为了防刮就没必要贴了,而且镜头膜贴合面积小又凸出,容易脱落或者被蹭掉。(还有一些钢化膜在听筒处装上了防尘网,这就更搞笑了,手机 本来就有防尘网,很多手机还能达到一定的防水级别——虽然不可靠,多一个防尘网不就是脱裤子放......PS:手机听筒积灰影响音量的话拿牙刷略微蘸点酒精在仔细刷几下就可以。)
就更是工业垃圾了,玻璃材质的易碎,塑料的不容易贴,手感还不好,如果为了美观还不如挑一款喜欢的手机壳。它带来的困扰可能比功用还多。
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机缘巧合(具体原因不值一提。不是什么国际大牌,就没必要编什么皇室御用或者矢志不渝的浪漫爱情故事了)发现了供应商,寥寥数语之后当场拿了样品。鸡贼的我,还顺手牵羊在华强北找好了做相应包装、配件之类的商家。回了出租屋就问兄弟还有多少钱(因为一些变故生活落魄身无分文),得到的回复交完房租剩下不到五千。于是便给他看了样品,跟他说:留着让我试试做钢化膜。然后我给他分析钢化膜行业的当时的状况,告诉他手里的产品有多牛X......说服了他之后便开始通宵想怎么卖出去。
第二天下午看到我带着300张钢化膜回家的他一脸错愕又有点因为心疼他的钱而表露出的蛋蛋的忧伤:真做啊?
全店只有一个商品链接,没有美工,没有运营,店铺都没有装修(这种风格保留至今)因为不会PS,产品图片介绍还是用美图秀秀做的(期间改了好几次,现在连产品介绍都没了)......
当时的我天真的认为,只要产品够惊艳,其它都不是问题,而且卖钢化膜的同行店铺看起来都差不多,“怪”一点,有时候反而让人觉得特别。于是便干脆把“奇葩”进行到底:
第一次看到拍下没有付款的顾客,直接发货,试图给他惊喜;看到有趣的ID,备注留言、好听的收件人名字......都会手写小纸条;遇到有意思的买家咨询,会骚话连篇地跟他们聊天(因为大多数的客服总是像个机器人,要么发送早就编辑好的内容,要么回复地很官方,我的沙雕风格让他们很多人忍不住在朋友圈帮我宣传——果然天下沙雕是一家);定做了封口贴,后来觉得不实用,又把它改成除尘贴,后来还改了好几个版本......
期间(也可以说直到现在)体验到了很多我认为卖家本不该体验到的快乐:爱好摄影的顾客主动无偿地帮我拍很好看的买家秀,从事平面设计的顾客看不下去我店铺的装修和图片,通宵帮我做主图,差评下留言说公道话,甚至和恶意差评者对骂(感动之余觉得不应该让他们卷入纠纷便制止了)......亲手种下了奇葩,亲眼看到奇葩盛开,还得到很多懂得欣赏奇葩的人的赞誉拥护......这种感觉就像...飞翔在,缘分天空......因为自我陶醉过猛,竟然逐渐忘了开网店是为了赚钱的。
后来生活中遇到一系列更大的麻烦让我陷入负面情绪,遇到不可理喻的中差评心态更崩,想到那些有趣,善良,通情达理...的顾客,就觉得我要是对这些卑劣的渣渣低头妥协,那便是对他们的辜负,反正也赚不了几个钱,不想好的我也玩的更开了:一边给顾客喷奢侈品牌的香水,一边随心所欲地修改详情页试图讽刺着什么,还硬刚那些无理取闹的人......
尼采曾说过:与恶龙搏斗的人,应当要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恶龙。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我明白这是做生意的大忌,也清醒地知道这么做的后果:看到差评下我的回复,新顾客无从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只会觉得这个掌柜像个面目狰狞的泼妇,退避三舍。确实遇到问题的顾客会觉得,这样的掌柜,肯定不会好好处理问题,找了协商也没用,于是也扔个差评一走了之......于是破窗效应开始应验。
当看到店铺到了一个皇冠之后,我想的不是继续想开始那样好好用心经营,而是“够了,这朵奇葩可以死而无憾了”。扪心自问,已经没有了开始的那种热情,没有了经营的目标和动力,更懒得和一些不知所谓的人纠缠,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哀莫大于心死。
谨以此文纪念曾经执迷的行业,某段困顿的生活,同时鸣谢那些素味平生但给予我很多小确幸的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