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耀世娱乐_首页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耀世娱乐玻璃制品
电 话:400-253-5288
联系人:张艳梅
网址:www.dlanli.com
邮 箱:545577@qq.com
地 址:辽宁省沈阳市耀世娱乐玻璃制品
合景官网网站-合景平台中心网站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4-26 18:08    文字:【】【】【

  合景官网网站-合景平台中心网站生物医药产业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等门类,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集中度高,拥有一批国内知名龙头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链包含原辅料、化学药、下游体系和药品研发,原辅料包括药用辅料、功能性材料、包装系统及给药装置,上游原料包括化学药品制剂所用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中游制剂包括化学药品制剂(通用名化学药、高端仿制药、专利创新药),下游体系包括交易平台、服务平台等。生物医药密切关系着人类健康的紧迫需求,另也紧密关系着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药品研发贯穿产业链全过程,主要方向为新原料、新合成方式、新给药途径和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研究等方面。新药创新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的新成就与新突破,它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 美国、欧洲、日本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的份额超过了80%。全球生物医药公司总数已达4362 家,其中欧美占76%。美国是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大国,其开发的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总产值占到了其GDP的17%左右,成为最具成长性产业之一;德国生物医药总产值占GDP的12%左右。美国已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其中硅谷生物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美国生物产业的57%,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等也聚集了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 我国是医药行业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中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全国前三位。 我省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从区域分布来看,石家庄市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药品生产基地,主营收入占全省生物医药工业总量的71.67%。保定安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居全国第2位。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承接京津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初步形成了以石家庄医药产业高新区为中心的差异化发展产业布局。

  汽车产业是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体现。汽车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并对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汽车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汽车用钢、汽车玻璃、发动机、电机、电子电器等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游各类整车产品,下游产品应用端。 从国际看,丰田、大众、通用等占据整车企业第一梯队。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涡轮增压器、ABS等高附加值零部件产品大部分市场份额由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爱信精机、博格华纳等外资品牌占据,其中博世和电装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汽车电子市场份额。 我国汽车保有量2021年突破3亿辆,主要生产企业有上汽集团、东风汽车、一汽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华晨汽车、万向集团、中国重汽等企业集团,形成了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集群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集群区,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集群区,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京津集群区,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集群区,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集群区六大汽车产业聚集区。 我省SUV、皮卡、铝合金轮毂等产品位居全国第一,河钢集团已经成为了国内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长城汽车、石家庄中博、河北银隆、沧州明珠、亿华通等企业产品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形成了保定-定州世界级汽车产业链集群、沧州京津冀汽车区域协同产业链集群等8个产业集群。

  汽车重量50%-56%是钢材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车身及四大系统(即发动机系统、变速及传动系统、悬架及转向系统、标准件系统),按钢材形状分,板材约占52%,优特钢约占31%,带材、型材和管材占16%;按钢材品种分,汽车用钢分普钢和特钢两大类,普钢包括汽车板、带钢、型材、钢管及其他金属制品,特钢包括弹簧钢、齿轮钢、轴承钢、和冷镦钢等。汽车行业用钢大约占全部钢材消费量的5-7%,排在建筑行业、机械行业用钢量之后的第三大行业用钢。 全球著名的钢铁企业都生产汽车用钢,其中奥钢联、新日铁、浦项、蒂森克虏伯等主要钢铁企业对汽车用钢产业高度重视,从研发设计到服务,全流程参与汽车的生产制造,特别是韩国浦项、日本新日铁公司的汽车面板开发生产较早,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汽车用钢企业主要有宝武集团、鞍钢、马钢、湖北大冶特钢、兴澄特钢等,特别是宝武集团的汽车面板是国内第一大生产企业。省内汽车用钢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邯郸、石家庄等市,汽车用钢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唐钢、邯钢、石钢、邢钢、首钢迁钢、首钢京唐。其中唐钢、邯钢主要生产汽车板,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首钢迁钢和首钢京唐生产部分汽车板,石钢主要生产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石钢的汽车稳定杆用弹簧钢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邢钢主要生产线材特钢。

  机械行业用钢约占全部钢材消费量的16%-18%,排在建筑行业用钢之后,是钢材消费第二大行业。机械用钢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食品包装机械、金属结构制造、通用基础件、金属丝绳、机床工具等领域。 机械用钢按成分分为普钢和合金结构钢两大类,普钢一般是指中厚板、薄板、角钢、槽钢等普碳钢,用于工程机械的车身、车斗、伸缩臂、外观、操作室,通用基础件、普通结构制造等方面,合金结构钢主要是指用以承受载荷或传递功的机械零件所用的钢材,以棒材、盘条为主,用于制造轴承、弹簧、紧固件等产品,通常需要再经过热处理工艺,才能达到所需的机械性能,按照热处理工艺不同,又可分为调质钢、表面硬化钢(包括渗碳钢、渗氮钢、低淬透性钢)、易切削钢等。 国际分布情况。国外机械用钢企业主要有JFE(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新日铁,SSAB(瑞典钢铁集团),蒂森克虏伯和安塞乐米塔尔。 国内分布情况。国内机械用钢主要企业有:武钢、酒钢,山钢、鞍钢、河钢等。 省内分布情况。普通的机械用钢,我省多数企业都可以生产,对合金结构钢,我省主要生产企业为石钢和邢钢。

  建筑行业用钢具有量大面广、产品从高中低端全覆盖的特点,是钢材消费第一大户,建筑行业用钢产业链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我省钢铁行业的稳定运行。 上游:铁矿石、焦炭、冶金石灰。 中游:钢铁生产企业。 下游:建筑行业按照消费主要领域分为房地产建设、铁路、公路和港口、矿山、城市基础设施等。其中房地产建设是钢材消费大户。 我国民营企业建筑用钢竞争力整体较强,典型生产企业如沙钢集团、敬业集团、东华集团等,总体装备水平较为先进,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综合竞争力强的特点。

  能源用钢应用领域主要包含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其中电力又分为火电、风电、水电、核电等。钢材品种主要分为管线钢、耐蚀钢、硅钢、压力容器用钢等品种,占钢材消费总量的3.6%左右,虽然用量不大,但能源用钢大部分用在关键部位,对钢材产品性能要求较高。发展能源用钢,对促进钢材产品提档升级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我省生产能源用钢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河钢集团和首钢集团,其中首钢迁安公司的管线钢、无取向硅钢和取向硅钢,河钢邯钢的管线钢,河钢舞钢的压力容器用钢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由于火电属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对钢材需求拉动能力有限,我省不具有发展水电优势条件,核电没有正式建设,因此风电和石油天燃气行业用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风电:风力发电设备的材料80%是钢材,按照行业内的计算,每建成10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需要消费钢材130万吨。 电工(变压器、电动机):主要有热轧硅钢(无取向)和冷轧电工钢。 石油天燃气:主要产品为高性能管线管线钢。能源管线钢用量在钢管用量中占比不高,但基本上都属于高端产品,代表着钢管行业生产加工技术的较高水平。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是化学工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可生产各种燃料油、润滑油等油品和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石油化工产业链除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沥青等产品外,最重要是生成“三烯三苯”重要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下游可得到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和农药、涂料、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和精细化工等,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日用化学品、食品、建筑材料、包装材料、医疗用品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全球石化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美国、中东以及中国,美国的陶氏杜邦、埃克森美孚,沙特的基础工业、中国的中石化等石化企业均排名世界前列。我国是全球对于石油化工产品需求最大的市场,对于进口产品的依赖性较强(对外依存度超70%)。 我国石化工业大部分位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确立了沿海七大石化基地(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新建大型石化项目原则上要向七大基地布局。我省发展石化工业具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越条件,石油化工产业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唐山和沧州市。

  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简称,精细化工产品不仅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医药、染料、农药、涂料等,还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环保等高新技术方面广泛应用。精细化工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附加值较高,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综合技术水平。 近年来,国际型的化工大企业都在不断的进行产业整合,朝精细化工方面转型。美国的陶氏杜邦、德国的巴斯夫、拜耳等企业近年来纷纷由基本化工原料产品产业转向医药、农药、聚合物等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日本、瑞士、韩国等国家也都出现了从传统化学工业向精细化工产业升级加速的发展趋势。 我国十分重视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目前精细化工行业已经成为化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我省精细化工行业主要分布在石家庄、沧州、保定、衡水等地。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衡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精细化工产业较为集中,拥有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河北晨阳工贸有限公司、冀衡集团有限公司、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消耗量大且不可替代,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泥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料开采、中游生产制造和下游应用三个环节。 全球水泥总产能80%以上集中于亚洲地区,中国产量排名第一,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水泥产量总和。目前,水泥主产国和消费国主要包括中国、印度、美国、越南、土耳其等。目前我国水泥行业主要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六大区域。华东地区企业数量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相对成熟、产能淘汰开始较早,区域供给较稳定;西北地区近年来新增产能大量投产,产能过剩问题逐步显现,市场竞争加剧。我国水泥行业已形成“两超多强”竞争格局,龙头集聚效应明显。 “两超”指中国建材集团和海螺水泥,均为世界500强企业,“多强”包括金隅集团、华润水泥、台泥水泥、红狮集团、山水集团、亚洲水泥、天润水泥等。 我省水泥工业发展历史悠久,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水泥企业,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目前,全省水泥企业233家,水泥产能约2.05亿吨,约占全国水泥总产能的6%。近几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水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运行质量持续向好。全省全力推动去产能工作的大背景下,水泥产业已由规模扩张型增长逐步向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变。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节能效果达到90%以上,是建筑产业的未来方向,被动房产业链制造环节包括产品和材料生产,包括钢筋、水泥等通用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专用节能门窗、保温系统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遮阳系统、能源和新风设备、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等产品生产,共涉及约50多个行业。 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把被动房作为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广。代表性机构和企业有德国被动房技术研究所、德国格屋集团(全球最大的五金系统生产商)、奥地利蓝拉集团(全球最大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团)、德国莱口公司(全球最大的建筑技术系统商)、瑞士SIGA集团(世界知名密封材料生产商)、德国巴斯夫集团、德国墨瑟公司等。 我国自2009年引进被动房技术,在建及建成被动房项目,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京市、山东省和河南省。我省石家庄、廊坊、唐山、沧州、保定等地区相关产业基础较好,形成节能门窗、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整体卫浴、防水材料、玻璃深加工等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25个。保定市被动房产业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奥润顺达集团形成了国内唯一、规模最大的被动房系统集成产业基地,拥有行业唯一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取得专利成果 1000 多项,产品、技术和影响力在行业内举足轻重。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机器人的研发、产业化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包括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齿轮、轴承、高分子材料、软件、光电一体设计等。中游包括减速机、伺服电机、变频器、控制器等,其中减速器、伺服电机及伺服系统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39%和28%,本体制造占比为22%。下游包括搬运、焊接、包装、码垛、切割、喷涂等工业机器人,消防、矿山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和公共、教育、医疗、学习服务机器人。 当前全世界有48个国家参与机器人的发展,美国、日本和欧洲是工业机器人制造强国,其中美国在机器人软件技术和工业机器人领域居于世界前列,欧盟工业机器人发展水平居全球领先地位,日本在控制器、传感器、减速机、数控系统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技术方面有着强大优势,日本HarmonicaDrive和Nabtesco公司占领世界精密减速器75%的市场,松下、三菱电机、安川、三洋占据伺服电机50%的市场。瑞典的ABB集团、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在机器人产业内部称之为四大家族,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及零部件市场份额超过50%。 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达6800余家,但是大部分以组装或代加工为主,其中精密减速器约75%进口于日本,伺服电机和驱动约80%进口于日本、欧美和中国台湾地区。从发展基础、技术实力、市场空间、产业链、产业集聚程度等方面看,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第一梯队。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第二梯队,西部地区处于第三梯队。其中,河北省总体处于第二梯队的中游,唐山市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处于全国前列。

  管道装备产品主要应用于输油、输气、输煤、核电、化工、建筑、造船、机械制造等诸多基础行业,是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产业辐射拉动力大的现代朝阳产业,主要包括金属类管道装备制造业、塑料管产业以及管件产业。上游包括铸铁、钢材、铜、PVC、PE、PP等;中游包括制管、管件、阀门、法兰、垫片和紧固件等;下游包括输油管道、输气管道、核电管道、化工管道等。 随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进入,上游原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加工设备质量的提升,管材制品质量水平逐渐提高,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更为管道的大量应用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建筑业、市政工程、农业、工业等行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进一步拉动了我国管道装备产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应用于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管线工程、城市市政工程、电力建设工程及化工建设工程。 全省拥有管道装备制造业企业4300多家,管件产品达到12大类、2200多个品种;管材达到5大类、200多个品种;整机成套产品达到4大类、60多个品种。管道装备制造业占全国管业生产的40%左右,中低压管件在国内市场的覆盖率达60%以上,高压管道管件达70%以上。

  农业机械涉及面广泛,是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生产应用过程中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的总称。农机行业主要包括在装备制造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里,农机行业主要涉及其中的拖拉机制造、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制造、农林牧渔机械配件制造3个小行业。 全球农机制造业已形成农机生产巨头规模化竞争的格局。国际农机市场经历并购重组浪潮,行业集中度大为提高,形成欧美日五大农机集团: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公司、克拉斯公司和久保田株式会社,五大集团在全球拖拉机市场占有率近70%,联合收割机市场占有率超过80%。 我国农机制造的体系基本健全,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开放合作也初显成效,有力保障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我国现在农机装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500多家,已成为农机装备第一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国内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90%的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凸显,但增速放缓。 据省农机协会统计,我省有农机生产企业(不含零部件企业)约200家左右,整体规模居全国第五位。农机具、玉米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产量居全国前列。

  轨道交通装备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所需各类装备的总称,是国家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的主要载体,属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主要包括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运营管理等各种机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的生产与加工、专用设备及轨道基建配套设备的生产;中游即为轨道交通车辆及零配件、信息化设备及系统等终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下游包括了对设备的安全检测和维护等方面。 近年来,世界轨道交通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中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增长最快。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中度高,中国中车、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4家企业销售占比82%,其中,中国中车位居首位,销售占比53%。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湖南、吉林、江苏、河北等工业大省。从企业所在地看,株洲、青岛、长春、唐山、武汉、成都已基本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整车制造上,中国中车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整车制造能力,重点企业包括旗下的青岛四方车辆、长春轨道客车、株洲电力机车、中车唐山公司等。 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磁悬浮车辆、现代有轨电车等高端产品为主,以配套零部件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其中上游重点企业有原材料的生产与加工企业(石家庄河钢集团、辛集腾跃、沧州高铁建试验仪器、邢台中国环保),铁路专用设备生产企业(秦皇岛天业通联),轨道基建配套设备生产企业(秦皇岛中铁山桥、唐山鑫汇机械);中游重点企业有整车制造企业(中车唐山公司、中车石家庄公司),关键零配件制造企业(石家庄国祥、衡水冀军、沧州昌达嘉业),信息化设备及系统企业(石家庄远东通信);下游重点企业有安全检测维护企业(沧州隆辉公路铁路试验仪器厂)。

  通用航空产业链分为基础产业、航空制造业、运行保障资源、通航运营业和应用产业五个板块。核心产业包括通用航空器制造、通航运营和运行所需的各类保障资源三大板块。关联产业则包含基础产业和应用产业。 2021年全球共交付通用飞机数量达到2630架,其中活塞通用飞机数量最多,占比超过50%,北美地区是全球最大的活塞通用飞机制造市场,其交付量超过900架,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超过60%,其次是亚太、欧洲地区的交付量占比均在10%以上,拉美地区的交付量占比约3%。目前,全球领先的活塞通用飞机制造商主要有西锐公司、塞斯纳公司、钻石公司、Piper、德事隆等。2021年,西锐公司的SR22T机型交付量超过300架,占全球交付总量的比重超过25%,其次是塞斯纳公司的CE-172S Skyhawk SP机型交付量超过160架,占比超过10%。前五大机型交付总量占比接近60%。 我国通用航空飞机规模较其他通用航空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全国民用航空工业主要分布在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地区72家,中部地区42家,西部地区46家;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情况看,民用航空产品产值排名前3位的是广东省、陕西省和福建省,分别占全国的41.7%、13.7%和10.3%。55家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其民用航空产品产值占全国民用航空产品产值的20.0%。 河北省重点企业: 1.中航通飞华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主要航空制造整机产品有:运五B系列飞机、小鹰500飞机、海鸥300水陆两栖飞机,赛斯纳“凯旋”208B飞机,国王350飞机。 2.中航工业惠阳航空螺旋桨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研制生产了以航空螺旋桨、调速器、顺桨泵、直升机旋翼毂、尾桨为代表的多种型号优质航空产品和舰船空气螺旋桨。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生产大型轴流冷却风机的龙头企业。 3.航空工业保定向阳航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航空工业研发制造柔性智能工艺装备的专业化企业和数控机床再制造的技术归口单位。 4.中国电科第五十四研究所。中高端无人机系统的测控设备90%以上由54所提供,包括翼龙、彩虹等出口无人机系统测控设备也出自54所,中华通信无人机事业部是54所的民品无人机测控系统的单位,从事民品测控系统和多旋翼无人机的研究。 5.其他无人机产品。河北冀航科技有限公司:CITY01、JH01系列;河北翼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YL-S1200、YL-S41700系列;河北翔拓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垂直起降无人机;鹰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石家庄云鼎科技有限公司:四旋翼无人机、六旋翼无人机;河北云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教育型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石家庄瀚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蜂鸟垂起航空系统、X4-1130四旋翼飞行器、GD-1500固定翼飞机;河北淳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CY-J01、CY-X6、CY-X4、CY-01、CY -09、CY-12系列。

  一、风电行业大致可以分成上游的零部件制造企业,中游的整机制造以及下游的风电场运营商。上游主要以风电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制造为主,风机生产是通过采购零部件组装而成。风机零部件以叶片、齿轮箱、发电机为主,生产较为成熟。塔筒作为风场基础而又关键的零部件,是风力发电的塔杆,支撑风电整机工作、吸收机组震动。中游以整机制造商为主,由整机厂商负责机型的设计,零部件采购及组装后交付给风电运营企业,下游是风电运营企业通过售电给客户(电网公司)。风电运营业务隶属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排名前五的国家(中国、美国、英国、印度和西班牙)占到全部新增总量的70%。累计装机方面,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和西班牙排在前五位,共占到全球风电总装机量(650GW)的73%。 河北风电上游零部件制造企业涵盖了叶片、塔筒等领域。其中叶片制造商主要有:艾尔姆风能叶片制品(秦皇岛)有限公司和张北艾郎风机叶片生产项目。风电塔筒在风力发电机组中主要起支撑作用,同时吸收机组震动。河北塔筒制造商主要有:河北宏润核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宁强集团公司、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洁绿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河北衡佳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河北鑫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安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位于产业链中游的中国风电整机商市场份额集中度愈加明显,河北风电整机制造商主要有:国电联合动力技术(保定)有限公司、张北运达风电有限、金风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二、核电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核燃料循环,包括铀矿开采、铀浓缩、燃料循环(含乏燃料后处理);中游:电站建设及设备制造,包括核岛(NI)、常规岛(CI)、电站配套设施(BOP)、仪控的设备制造及安装建设;下游:电站运营,包括电力生产及检修维护。近几年来,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核电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现已形成以上海电气、东方 电气、哈电集团为主体的三大核电装备制造基地;中国一重、二重为主的大型锻件和反应堆容器制造集团;以及一批核级泵阀、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环吊、主管道、核级电缆等配套设备的专业厂家。我国已具备了年产10台(套)以上核电机组的能力,核电装备制造能力世界第一。 河北省是目前唯一未建核电站的沿海省份。目前,河北核电装备企业较少,总装方面主要是哈电(秦皇岛)公司。该公司目前已掌握了CPR1000、AP1000、华龙一号、CAP1400、高温气冷堆等多种技术路线、多种堆型大型核电产品的制造技术,具备年产4台套百万千瓦级核电核岛产品生产能力。零部件企业主要包括石家庄阀门一厂、沧海管件、二十二冶精密锻造公司和河北宏润核装等公司,这些公司在核电泵阀及关键核级材料方面具有发展优势。 三、氢能的上游是氢气的制备,主要技术方式包括传统能源的化石原料制氢法、化工原料制氢法、工业尾气制氢法、电解水制氢法以及新型制氢技术等。氢能储量大、比能量高、可贮存、可运输,氢能源产业链的中游就是储存环节。中游是氢能的储运,目前主要储运技术包括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固体材料储运以及有机液态储运等。下游是氢能的应用,涉及到能源的多个方面,除了传统石化工业应用如合成氨、石油与煤炭深加工外,还包括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全球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迅猛,截至目前,有50多个国家已出台氢能相关发展战略,其中11个国家制定了氢能发展路线图。北美、欧洲、日本和韩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我国高度重视氢能和燃料电池的发展,加快布局氢能产业,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佛山、武汉、成都、大连等为中心产业集群。 目前河北已基本形成从氢气制储运加,到燃料电池汽车及其核心零部件制造,再到多元化市场应用的完成产业链。其中风光电解水制氢,加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空压机及整车研发制造,和燃料电池公交示范应用等已达全国领先水平,是河北氢能产业链中的强链。焦炉气、氯碱尾气等工业副产氢气提纯,氢气储运,燃料电池通勤车及中型物流示范运营,处于起步或规划阶段是河北氢能产业链的补链,需继续培育;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车载氢系统研发制造和重型货车及环卫车示范等领域目前仍是空白。 上游研发及制氢:氢能研发单位主要有张家口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保定长城汽车氢能技术中心、邯郸718所氢能技术研究中心、邯郸新兴能源氢能源储运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辛集金士顿氢燃料电池系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氢企业主要有河北建投风电制氢和风光耦合制氢、海玻尔风电制氢、中智天工风电制氢一体化等项目,河北旭阳焦化有限公司(定州)等化工企业重点研发利用工业尾气高效低成本制氢。 中游储运氢:石家庄安瑞科、衡水百工实业等企业重点研发深冷气氢储运技术、70兆帕高压车载储氢系统、大容量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氢的储运技术、液态有机物储氢技术、用于高压氢气领域的特种钢材及抗氢脆和渗透的输氢管道材料技术。重点研发加氢设备以及加氢站控制集成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高压阀体和管件等核心关键部件。 下游用氢:主要用氢企业有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和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中药工业产业链主要为上游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采集,中游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下游商业配送、医疗机构应用于患者等环节。中药制造和中药市场绝大多数在我国境内,国外中药工业以日本最为典型,称为“汉方药”。国内龙头企业包括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我省中药产业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药工业主要分布在保定、石家庄、承德、邯郸等市。其中保定市拥有北方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中药龙头企业以岭药业、神威药业位于石家庄市。上游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中药材种植业正在兴起,内丘县和平泉县分别成为全国最大的邢枣仁和杏仁集散地,安国市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中游有较强的工业基础,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神威成为全国中药注射剂、软胶囊、颗粒剂最大的生产制造企业,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以岭药业拥有多个颇具市场潜力的专利中药品种。神威、以岭、山庄(颈复康)、君临、摩罗、华山(摩罗丹)等都是中国驰名商标。下游拥有较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安国具有千年的药业传统,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千年药都”、“天下第一药市”之称。安国药业经济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已形成了从种植、研发、加工、生产、经销到使用的完整产业链条,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5万亩左右,品种30多个(北沙参占全国产量的80%,白芷、丹参占10%以上)。

  食品产业链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及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4大门类。全产业链三环节:上游原料包括粮食作物、果蔬等农产品种植,猪牛羊等动物养殖、屠宰等,中游包括谷物磨制、植物油压榨、饲料加工、食品加工、饮料加工、酒类酿制等,下游包括餐饮经营、产品营销等。 从全球看,营养、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世界食品主流和方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世界发达国家把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中。全球100强食品企业前10家企业(雀巢、百事、百威英博、JBS、泰森、ADM、玛氏、嘉吉、可口可乐、卡夫亨氏)年收入总和超过了其后排名11-42位的31家公司收入总和。我国共有4家食品企业跻身全球百强,分别为伊利、蒙牛、娃哈哈和青岛啤酒。 食品工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食品工业是日本制造业中仅次于汽车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1%,从业人数82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3%。日本食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占据总数的99.8%,国际化、多元化、高端化、健康化是企业的主要特征。食品工业是美国制造业中的第一大部门,美国本土就有17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分销商,产值高于石油和煤制品制造、化学制品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在美国经济中起着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美国的食品工业现已成为以高科技和诸多知识产权及发明创造的一个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行业,很多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来自于美国。 国内情况,山东省食品工业主营业收入连续28年居全国第一位,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畜禽屠宰、肉制品、水产品及鱼糜制品、果蔬制品六大产业主营业收入均超过千亿元。河南作为食品大省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自2006年连续十五年稳居全国第二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我省食品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和推进健康河北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我省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门类齐全。拥有今麦郎、养元智汇、君乐宝、三河汇福粮油、晨光等全国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乳制品产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方便面产量居全国第二,辣椒红等高效天然食用色素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位。

  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包括棉纺织、毛纺织、化纤、印染、产业用纺织品、皮革制品制造、服装服饰业等,主要是以动植物等天然纤维、动物毛皮或化学纤维为主要原料,经过不同加工工艺,制成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终端产品。纺织原材料是纺织服装业的基础,包括棉花等天然纤维的种植、动物养殖、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等;上游加工包括纺纱、织造、染整、毛纺、动物原皮鞣制、羽毛(绒)加工等;中游产品包括纺织服装制造、家用纺织品制造、产业用纺织品制造、皮革制品制造、毛皮制品加工、羽毛(绒)制品制造等;下游流通主要包括金指数批发市场、清河羊绒制品市场、辛集皮革城、大营国际裘皮城、白沟箱包市场等专业流通市场。 全球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由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据。欧美国家:以设计和品牌零售为主。掌控着较多的纺织高端制造技术和人才、庞大的营销网络、众多的知名品牌和丰富前沿的市场信息,侧重于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及品牌营销,赚取了整个产业链利润的80~90%,立足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也成为全世界纺织品的主销市场,纺织品服装进口占全球近40%。日本、韩国:纤维研发及面料设计世界领先平。近年来,日本、韩国化纤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采用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相继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不同功能、涵盖各个应用领域的化纤材料,如吸湿、吸水(汗)纤维,快干、防水纤维,抗菌、防臭纤维,耐热、阻燃、防火纤维,抗静电、导电纤维,生热、保温纤维,防尘、防辐射纤维等的开发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东南亚(泰国、越南、印尼)和南亚国家(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逐步承接纺织产业链中的低端制造环节业务。孟加拉国和越南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逐年递增,特别是越南,凭借资源丰富、政局稳定、税收优惠、劳动力素质高成本低等优势受到投资者青睐。 我国以面料生产和成衣制造为主,生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一,稳居第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善,门类最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全国纺织品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等地,这五个省份的纺织经济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70%以上,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市场和效益有区域分布集中化趋势。 我省纺织服装业历史悠久,石家庄、邯郸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纺织工业基地。拥有加工能力强大、产业链相对完整、制造成本较低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良好。轻革、皮革服装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纱、布产量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绒线、粘胶短纤维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纺织服装行业不仅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居民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制造业七大主导产业之一,拥有一批产业集群和骨干龙头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纺织服装业的88%左右。 区域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衡水、沧州和雄安新区、辛集等中南部地区,拥有中国男装名城容城县、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宁晋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高阳县、中国羊绒纺织名城清河县、中国羊剪绒和毛毡名城南宫市、中国童装加工名城磁县、中国皮革皮衣之都辛集、中国裘皮之都肃宁、中国箱包之都白沟、中国丝网织造名城安平县等一批全国闻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石家庄以棉纺织、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为主,拥有晋州纺织服装、深泽布艺等产业集群;保定以棉毛纺织、印染、家用纺织品和箱包为主,拥有蠡县毛纺、高阳毛巾毛毯、白沟箱包等产业集群;邢台以棉纺织、毛纺织、服装加工为主,拥有清河羊绒、宁晋纺织服装、南宫羊剪绒和毛毡等产业集群。邯郸以棉纺织、纺织机械、服装、高性能纤维及制品为主;衡水以产业用纺织品、毛皮、棉纺织、服装为主。拥有枣强(大营)和故城皮草、安平丝网、阜城服装等产业集群,衡水工业新区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试点园区;沧州以皮毛、棉纺织、服装为主,拥有“中国裘皮之都”肃宁、青县针织毛衫、献县服装等产业集群;雄安新区以服装、制鞋为主,拥有容城服装、安新制鞋等产业集群;辛集以制革、服装为主,拥有毛皮皮革服装产业集群。

  我省医用防护用品产业链相对完善,防护用品所需要的原辅材料,除生产熔喷布机器的喷头等少数辅料从德国、日本进口外,其余原材料均为国内江浙、广东一带和省内提供,但不存在国外“卡脖子”的现象,主要问题是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比如国产熔喷磨头的经久耐用程度和质量不如德国、日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我省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较少,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不完整,规模非常小,有的防护用品甚至没有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销售渠道不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由于疫情防控急需,医用防护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全国范围内甚至出现了一件(个)难求的现象,我省主要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也是缺口巨大。为满足疫情防控需求,打赢新冠肺炎这场疫情攻坚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有关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全力推动我省防护服、口罩等疫情防控重要物资企业复工复产、转产扩能,快速打出政策组合拳,聚焦防护服、口罩产业链,协同推进口罩机、熔喷布转产增产,指导各地加强组织协调,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全力解决企业反映的原辅料供应、设备购置、洁净车间改造、资金保障、员工返岗等各类问题,合力推动产能快速有序释放,日产能迅速提高,甚至出现“井喷”式增产的局面,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品从疫情初期的“极度紧缺”,转变到的“紧平衡”状态,再到已进入“结构性饱和甚至过剩”阶段,仅用一个月左右时间。目前我省防护服、口罩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将重点转向通过国际认证,开辟出口通道,援助欧美等国家疫情防控需求。

  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是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与服务结合的新兴业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生产企业400余家,主要集中在石家庄、秦皇岛、衡水等地,生产产品种类100多种,其中轮椅、拐杖、医用床、防褥疮床垫四大单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呈现出产品种类多样、特色门类突出、服务多元的发展态势。当前,我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呈现出了由低附加值传统产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延伸的势头,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就整个行业来说,产业链条并不完善,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弱、结构有待优化、产品档次不高、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领域缺少龙头企业、高科技专业人才短缺等不足。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多晶硅料、单晶硅棒、多晶硅锭、晶硅片等,中游晶硅电池、晶硅组件、薄膜光伏组件、逆变器等,下游光伏发电系统及含光伏组件终端产品三大部分。 从制造业布局来看,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制造中心继续向亚洲地区转移,我国光伏产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链各环节市场占有率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产业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产业。欧洲主要生产多晶硅、浆料、背板材料和光伏专用设备,德国Wacker公司多晶硅产量位居全球首位,贺利氏公司浆料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美国产业链相对完备,尤其在多晶硅、浆料、半导体设备方面技术领先;韩国基于半导体和化工领域良好基础,拥有从原材料生产到光伏系统安装完整产业链,多晶硅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东南亚凭借低廉人工成本、免税或低税率出口欧美市场等优势,成为一线厂商投资首选地,逐步形成配套产业链。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导向型产业,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也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要素。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最早的光伏产业基地,江苏、浙江等地聚集了全国60%光伏企业,江苏是我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规模最大、配套环境最完善,龙头企业最集中的地区,除主要光伏产品外,太阳电池浆料、封装胶膜等相关原辅材料主要供应商也聚集于此,带动了相关产业金融、保险、检测认证、储能等领域发展;浙江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领跑全国,数量和规模全国第一,带动了当地产业发。随着产业链延伸,江西新余、河北邢台、保定、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四川乐山、青海、新疆、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成为国内硅片制造和原料多晶硅基地。 我省是光伏大省,从业企业30余家,拥有晶棒、铸锭、硅片、电池片、组件、发电应用系统及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较为完整,晶硅电池及组件制造环节优势明显,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含省外子公司)。晶龙集团和英利集团,均为全球领先的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制造供应商,巨力新能源、保定光为、唐山海泰、科林电气等也是该领域骨干企业,均具备自主承担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及集成控制等建设运营能力。

  大数据(big data),是指需要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其规模往往达到了PB(1024TB)级。不同机构对大数据也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大数据已从概念落到实地,在精准营销、智慧医疗、影视娱乐、金融、教育、体育、安防等领域均有大量应用,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支撑行业快速发展,未来大数据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市场空间。 大数据产业划分为基础支撑、数据服务、融合应用3个层次。数据基础支撑是大数据产业的“发动机”,提供了大数据产品和服务正常运转所需的多样化软硬件资源,包括大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大数据网络和计算等系统资源管理平台,大数据管理平台,以及大数据相关硬件设备等。数据服务是一种高效的技术服务,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安全和数据交易等需求构成了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融合应用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中国及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建设相关的数据类应用需求快速爆发。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政府监管和服务市场成为热点,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等应用市场迅速增长。 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42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8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3%。从细分市场来看,大数据软件市场份额占比将呈逐渐上升趋势,2018年,大数据软件市场份额占比为33.3%,到2024年,大数据软件市场份额占比将上升至41.0%;大数据硬件市场比重则呈下降趋势,2018年大数据硬件市场规模约为120亿美元,占比为28.6%,到2024年硬件所占比重预计将下降至24.1%。 目前全国已形成八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成100多个大数据产业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大数据产业园多脱胎于原先的各类软件园,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河南、重庆、大连、沈阳、内蒙古、贵州等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速推进辖区内大数据产业园建设;部分东南和中部省份,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也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园,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我省大数据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廊坊、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大数据中心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廊坊两地。张家口新能源大数据示范区、廊坊金融物流遥感大数据示范区、承德旅游大数据示范区、秦皇岛健康大数据示范区、石家庄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基本建成,在各领域示范应用取得突破。

  现代通信产业链包括上游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基带芯片、光通信芯片及器件、基站天线等基础材料和芯片器件,中游交换设备、接收设备、传输设备、终端产品、基站塔架、中间件、基础软件、电子地图等通信设备和软件产品,下游数据增值业务、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导航与位置服务等系统集成。 国际方面:伴随着通信技术的迭代升级,全球现代通信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北美地区通信设备产业成熟度较高,拥有阿尔卡特朗讯、思科、摩托罗拉等国际化公司,在芯片设计、互联网数据通讯设备制造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欧洲地区拥有高素质人才和研发能力,拥有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在光刻等关键设备、基站设备上优势明显;日韩在半导体和化工领域基础雄厚,拥有三菱化学、住友化学、信越、三星、SK海力士、LG等国际竞争力企业,受益于智能手机崛起,通信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我国台湾地区凭借雄厚半导体基础,拥有完整晶圆生产线,台积电、联发科均为世界级芯片制造企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4G)建设驱动下,主要竞争市场和产业重心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转移,我国华为、中兴通讯发展迅速,成为世界领先的通信系统设备和通讯解决方案提供商。 国内方面:近年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5G、固定宽带接入、光传输、移动通信系统等领域应用与发展位居全球前列,涌现出华为、中兴、上海贝尔、烽火通信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设备集成商。 从区域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上海和浙江等)作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区,依托扎实的电子工业基础和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学等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大力发展芯片器件、通信设备、移动终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培育了展讯通信、中芯国际、亨通光电、新华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区域协同发展加快,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深圳、东莞等)依托原有优势,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企业提升竞争力、人才优先发展等措施,大力发展智能手机、视听设备、计算机等,在华为、中兴、三星、富士康、vivo、OPPO等一批龙头企业带领和吸引下汇聚了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等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和上千家手机相关企业,移动通信基站、视听设备、智能手机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山东等)通信设备制造业基础良好,云集了大唐、联想、浪潮、小米、海信等一批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基站设备、智能手机、存储服务器产品位居全国前列;湖北武汉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汇聚了长飞光纤、烽火科技、虹信通信、武汉凡谷、海思光电子、光迅科技等一众龙头企业,建成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集聚了1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省内情况:我省通信产业起步较早,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砷化镓(GaAs)、电子陶瓷材料等基础材料特色突出,光电转换模块、石英晶体振荡器、光纤连接器及线G通信、卫星通信、微波接力通信、数字集群通信等优势明显,富智康、京东方、华为、华讯方舟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 石家庄市以鹿泉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依托中国电科13所、中国电科54所等骨干企业,聚集了海康威视、北斗星通、中电新元、中科飞鸿、晶禾电子、博信通信、向阳电子等知名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形成半导体材料及器件、专网通信、导航与位置服务等主导产业。 廊坊市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通信终端和信息服务,代表企业华为技术服务、富智康(廊坊),围绕通信终端,加快AMOLED面板、OLED发光材料、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配套企业,扩大智能手机生产规模。 秦皇岛市代表企业有宏启胜精密电子(秦皇岛),主导产品通信终端用柔性印刷线路板。

  新型显示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玻璃基板、光学膜、液晶材料、光刻胶等基础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及模组,下游智能手机、PC机、智能电视、平板电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显示终端。 国际方面:近年来,新型显示产业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规模持续扩大,形成日韩、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错位发展竞争格局。日本面板产能收缩,把控上游玻璃基板等材料核心技术;韩国不断巩固OLED优势,抢先布局新兴技术;中国大陆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重要地位逐渐确立;中国台湾地区深耕液晶显示,在Micro-LED加快发展。2019年,全球新型显示产业总出货面积约2.3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其中,LCD 显示器件出货 2.21亿平方米,同比减少3%;OLED显示器件出货1093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营收规模约1973亿美元,同比下降4%。在存量竞争背景下,尺寸大型化和形态柔性化成为当前显示产品市场主要驱动力。 国内方面:我国显示行业总体平稳增长,全球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固,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以合肥、上海、南京和昆山为代表长三角,以深圳、广州、厦门为代表珠三角,以重庆、成都、武汉为代表的成渝鄂4大产业集群。北京、深圳、重庆、合肥、广州等液晶显示优势明显,上海、河北、成都等柔性显示发展迅猛,厦门积极布局微缩显示。 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进口依赖度较高,产业链上游的玻璃基板、光学膜、液晶材料、蒸镀机等关键材料与核心设备被美国、日韩等企业垄断,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国产化率48%、10%。在“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将导致一旦出现上游断供,下游厂商将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企业的生存和产业链的运转都将面临“卡脖子”风险。 省内情况:河北省新型显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形成了玻璃基板、液晶材料、OLED显示材料、光学膜、光刻胶、金属靶材、玻璃盖板等基础材料,TFT-LCD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及模组、柔性AMOLED面板及模组,以及显示终端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主要分布于石家庄、廊坊、邯郸、辛集等市,代表性企业有云谷(固安)科技、东旭集团、诚志永华、京东方(河北)、中船重工718所、乐凯集团、宏启胜精密电子、富智康(廊坊)、冀雅电子等,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