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酒乳玻瓶的起源原来还有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贵州省志·轻纺工业志》中记载:“乳浊料包装瓶在60年代中期,是为改进茅台酒包装而开发的酒瓶新品种,最初由贵阳玻璃厂设计试制,试制成功后因文革影响而未正式投产,后改由集团企业清镇玻璃厂生产,最终在省轻工科研所的帮助下转产成功,并于1983年荣获国家经委、国家包装协会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
在《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志》大事记中记载:“1966年3月,时任茅台酒厂厂长刘同清和技术员季克良参加轻工部召开的出口酒工作会议,决定将贵州茅台酒陶瓷瓶改为螺旋口的白玻璃瓶,使用塑料螺旋盖。1966年7月,贵州茅台酒内外销陶瓷瓶一律使用乳白色玻璃瓶,瓶盖改用红色塑料螺旋盖。”
20世纪80年代,贵州省酿酒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玻璃制瓶行业的迅速增长,使其逐渐步入了机械化、连续化生产的阶段,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等逐渐进入了全国同行业内的优质水平。1985年6月,贵州省轻工业厅召开15个部门及企业对《乳白玻璃瓶》企业标准进行审定,对企业标准化的管理发挥了应急的作用。
乳白色玻璃瓶主要是由天然矿石、石英石、石灰石、烧碱等十几种原料,经过1600度高温融化、塑形、退火等工艺制作而成。贵州清镇玻璃厂是专一生产茅台酒乳白色玻璃瓶的厂家,后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出现了淘汰分化。1992年5月,清镇所生产的玻璃瓶由于质量问题而停止使用,从此退出了市场。
1987年至2014年,贵阳(贵州)美工玻璃厂参与生产茅台酒瓶,历时最长。1990年至2000年,先后有贵阳景宏玻璃厂参与生产,之后,另有两家工厂加入了生产茅台酒瓶。2002年至2012年,有贵阳黔闽玻璃厂(2009年后更名为贵州新黔闽玻璃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后又有贵州华曦玻璃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制作。2012年9月,由贵州茅台集团技术开发公司出资34%、华曦33%、新黔闽33%,共同与实物资产合作成立了贵州新华曦玻璃有限责任公司。
至此,由该新成立的贵州新华曦玻璃有限责任公司总揽茅台酒乳白色玻璃瓶的生产供应。曾经为贵州茅台酒生产酒瓶的单位,省内先后有贵州硅酸盐厂、安顺灯泡厂以及习水玻璃厂等,省外有广西桂林玻璃厂、湖北松滋玻璃厂等。仅有一次,1996年3月进口了日本生产的500毫升乳白色玻璃瓶40万个,用于出口。